尼羅河水權之爭:在不斷爭端中尋求合作空間
人類利用水利工程措施改造大自然,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供水和衛生服務設施改變了全球健康狀況,灌溉農業設施支撐了全球糧食安全,水庫和堤防保護了人類居住地免受洪水災害。幾千年的尼羅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經驗表明,在采取工程措施開發自然資源的過程中,應不斷適應新的社會需求,以及不斷變化的政治環境,進而更好地讓工程措施發揮可持續效益。
復興大壩
動蕩政治環境下的水資源開發利用
尼羅河是水資源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的流域之一。幾千年來,工程措施是解決尼羅河流域水問題的主要手段。最初,古非洲人用水罐從尼羅河取水,用驢子馱回家。隨后,人們在尼羅河洪泛平原上開墾土地,利用洪水退落進行農田灌溉。為了擴大灌溉面積,引入工程措施,將河水引到池塘,通過提水設施將河水調往運河,擴大灌溉面積。此外,河流為人類運輸貨物提供了便利。
由于認識到尼羅河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當時的管理機構監測和分析水情,預測洪水到達下游的時間,流量監測還有助于當權者確定農業征稅率。
據公元前1000年的記錄顯示,尼羅河年徑流量已經開始發生波動。當時糧食采購及儲備主要依據洪水早期預警,如果預測不當,甚至可能發生社會動亂。這充分表明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性。
在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殖民擴張期間,蘇德沼澤被視為勘探、旅游、貿易和供水的主要障礙。1904年,埃及公共工程部官員威廉·加斯丁提議修建赤道尼羅河項目,分流蘇德沼澤周圍的河水,開發利用東非地區湖泊。英國實施的赤道尼羅河項目不僅僅是擴張領土,更重要的是控制尼羅河上游,鞏固英國在埃及的經濟利益。
18世紀,水危機對埃及棉花生產的影響不僅導致利潤下降和政治動蕩,還威脅了英國紡織廠的原材料供應。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將控制尼羅河水量提上了議事日程,在烏干達維多利亞湖出口處修建歐文瀑布水壩。歐文瀑布水壩是白尼羅河源頭的首個調節工程,庫容2000億立方米。此外,英國還修建了360公里的瓊萊運河向蘇丹和埃及調水,以改善航運條件和促進埃及棉花種植業發展。
不斷爭端中的流域水資源分配
1952年,埃及工程師阿德里安·達尼諾斯提議在埃及南部修建一座水壩,滿足供水和發電需求。1956年,納賽爾當選埃及總統后,對英國的霸權提出挑戰。經過詳細勘察,1960年,阿斯旺大壩開建。大壩建成后,極大提高了供水可靠性,滿足了埃及近三分之一的電力需求。在大壩建成后的50多年里,埃及水安全得到了穩定保障,即使人口增長了3倍,埃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增長了近14倍。
此前,《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協議》1929年簽署,尼羅河年均水量的10%歸蘇丹所有,其余歸埃及所有。埃及對尼羅河水擁有天然和歷史的權利。處于上游的非洲國家不得采取可能減少尼羅河流量的行動,埃及在受到水源威脅時有權禁止別國使用尼羅河南端的維多利亞湖水。1959年,蘇丹與埃及達成《全面利用尼羅河水協議》,以阿斯旺大壩淹沒其部分領土換取蘇丹水配額增加至26%。此外,協議還允許埃及在蘇丹建設更多的水利工程,效益由兩國共享。這兩份協議明顯是不公平的,一方面是沒有包含尼羅河流域的所有國家,另一方面沒有為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預留出修正空間。埃塞俄比亞等國紛紛表示協議對自己沒有約束力。
由于水源受限,20世紀70年代后,烏干達在白尼羅河上修建了歐文瀑布水電站和納魯巴爾水電站,并陸續開始在白尼羅河下游建設多個水電梯級開發工程,包括2000年竣工的歐文瀑布水電站擴建工程、2012年竣工的布加嘎里水電站、2019年竣工的伊辛巴水電站、建設之中的卡魯瑪水電站等。烏干達的水電項目建設激發了埃塞俄比亞建設復興大壩的熱情。2011年,埃塞俄比亞宣布建設復興大壩,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對蘇丹來說,復興大壩將提供廉價電力和可調節的流量,并幫助其擴大灌溉面積。但是,距蘇丹邊境僅20公里的復興大壩,對地區地緣政治產生了較大影響。
埃及一直反對埃塞俄比亞開發青尼羅河,擔心導致下游流量減少。盡管通過調節青尼羅河流量,復興大壩能夠實現尼羅河水資源聯合管理,但埃塞俄比亞在未得到埃及的同意下開工建設復興大壩,挑戰了埃及對上游開發的控制權。在解決復興大壩爭端方面,自1964年美國墾務局幫助確定復興大壩壩址以來,美國一直是埃塞俄比亞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
在復興大壩開工之時,結合尼羅河利用和開發合作框架協議,11個尼羅河流域國家磋商了近10年,6個國家簽署了協議,由于堅持將第14條“尼羅河流域國家同意,本著合作的精神,不對任何其他尼羅河流域國家的水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改為“不對任何其他尼羅河流域國家的水安全和當前用水及權利產生不利影響”,埃及和蘇丹兩國沒有簽署協議。埃及希望保留1929年《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協議》和相關協議賦予其開發利用尼羅河上游水資源的特權。
氣候變化下尋求更多跨界水合作
21世紀以來,氣候變化給非洲各國的發展和水資源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預計到2050年,非洲城市人口將增長270%,給水資源供應帶來巨大壓力。在氣候變化、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尼羅河流域國家將水資源管理視為優先考慮的重點。
目前,部分非洲國家明確了未來的水利基礎設施發展重點。烏干達計劃開發白尼羅河水電資源,坦桑尼亞也在尋求開發尼羅河流域以外的水資源??夏醽喢媾R著嚴重的供水壓力,但與埃及不同,其水源主要來自國內,計劃通過水庫蓄水和跨流域調水滿足生活和工業用水需求。埃塞俄比亞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口眾多,耕地有限,亟需不斷開發水資源滿足城市、工業和農業用水需求。復興大壩不僅穩定了青尼羅河流量,也為蘇丹提供了廉價電力,改善了蘇丹與埃塞俄比亞的關系,降低了蘇丹首都喀土穆和周邊地區的洪水風險。由于上游水利工程減少了來水量,埃及實施海水淡化和廢水再利用,優化地下水開采和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并開始關注尼羅河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問題。
南蘇丹是尼羅河流域最年輕的國家,在與埃及的合作中受益頗多。目前,南蘇丹優先開發尼羅河水資源,但需要外部資金和技術支持。2020年11月,埃及總統塞西首次訪問南蘇丹時呼吁,“加強兩國在水資源和灌溉領域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南蘇丹和埃及的合作表明,開展跨界水合作有助于盡快落實跨界水資源管理的優先事項。
隨著尼羅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的進行,未來尼羅河水利基礎設施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沿岸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尼羅河將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和動力,促使這些國家攜手合作,努力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