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id="hkcun"></strong>

    1. <rp id="hkcun"></rp>
      <tbody id="hkcun"></tbody>

    2. <rp id="hkcun"></rp>

      <em id="hkcun"></em>
      首頁 >  大家談 >  正文

      陜西非常規水源利用問題及對策研究

      時間:2023-08-03 來源:《中國水利雜志》

      bdupload/image/202308/1691044213716215695.jpg

      陜西省西安市第五污水處理廠  攝/曹立蓉

      陜西省地處西北內陸腹地,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同時,陜西全省每年有近11億m3廢水排入河流,既未發揮“第二水源”作用,又對水環境造成巨大壓力。按照國家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將非常規水納入區域統一配置,能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

      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情況

      目前,陜西省非常規水源體系存在體系不完善、處理規模小、利用途徑相對狹窄等問題,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整體研究進展仍落后于沿海省份。據估算,截至2020年年底,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供水能力為86764萬m3,其中再生水、雨(洪)水、微咸水、礦井水利用工程能力分別占比60%、5%、3%和32%。估算2020年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工程總供用水量57697萬m3,其中再生水、雨(洪)水、微咸水、礦井水利用工程供水量分別占非常規水源總供水量的66%、2%、4%和28%,河湖濕地補水、工業用水、綠化灌溉、市政雜用、農業灌溉和農村生活用水量分別占非常規水源總用水量的42%、24%、14%、10%、7%和3%。

      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問題識別

      采用“魚骨分析法”+“5M因素法”,對陜西省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識別,根據識別的問題作魚骨圖?!?M因素”包括料(Material)、法(Method)、機(Machinery)、人(Man)、環(Milieu)等5個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bdupload/image/202308/1691044256998682098.png

      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問題分析

      料(基礎)

      陜南地區對非常規水源需求小。該地區降水較為豐沛,人口較少,缺水問題相對不突出,非常規水源利用率不到20%。

      關中和陜北地區水資源承載力不足。該地區屬缺水地區,本地地表及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均接近飽和,非常規水源作為對常規水資源的有效補充,應大力推廣使用,但目前該地區非常規水源利用率不到30%。

      法(方法)

      管理體制未理順。目前除西安市基本實現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一體化管理外,其余地市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主要由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部門負責。

      部門協作待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涉及發展改革、水利、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財政、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多個部門,各部門間協作效率不高,導致相關工程難以及時立項,籌措建設資金困難,建設用地難以解決,甚至成為“曬太陽”工程等。

      頂層設計指導性不足。目前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中水設施建設促進中水回收利用的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各地市也制定了水資源管理相關政策,但部分政策已過規劃期或無專項規劃。水行政管理部門對非常規水源利用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管理機制不完善。陜西省仍未建立非常規水源利用的監督、補償、獎懲機制,非常規水源利用的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不完善,強制性和激勵性不足。

      財政扶持力度待加強。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建設所需資金額較大,在建設初期尤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而陜西省地方財力有限,相關部門的財政預算中未落實相關設施的建設資金。

      標準規范未有效銜接。再生水水質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指標數量和閾值存在明顯差異。

      機(軟硬件)

      配套工程建設不完善。陜西省再生水管網建設普遍規模小、覆蓋面小、與用水戶分離,部分處理達標的再生水只能為河道補水,一些潛在用戶無法使用;雨(洪)水利用方面,在城市僅作了新區海綿城市試點,在山區目前僅有馮家灣調蓄水庫正在規劃中;礦井疏干水多為關中和陜北的礦區就地回用于生活及生產,回用設施規模不大;微咸水利用工程少量分布于渭北平原及榆林長城沿線等無凈水資源的地區。

      處理成本待降低。國內污水普通處理成本為1~2元/m3,膜處理工藝成本為4~5元/m3。若考慮管網投入、運行維護等因素,單方污水處理成本遠高于各地市原水和自來水水價。

      利用模式待創新。陜西省現有的非常規水利用方向主要是處理、收集后以工業生產、環境補水、少量生活回用為主,利用模式比較單一。

      人(人為因素)

      社會認識待提升。受宣傳力度不夠、形式單一、覆蓋面有限等影響,公眾對非常規水源利用的可行性、水源的安全性認識不足。

      基層隊伍建設不到位??h級以下基層水利管理部門人員數量不足,且缺乏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研究、管理、推廣的專業技術人才。

      環(環境)

      融資渠道多元化不足。受融資渠道不足、融資模式滯后、經濟效益低等影響,全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建設資金缺口依然巨大。

      市場及價格調節作用不顯著?!胺仲|供水、優水高價”的價格機制尚未形成,水價杠桿作用未有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能充分顯現。

      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工程對策

      再生水利用工程

      結合陜西省實際及不同類型再生水利用工程的使用條件和優缺點,在各地市、區縣城區以及人口較多、污水相對集中、排水量較大的鄉鎮,重點考慮采用集中式再生水回用設施。在工業園區,大中專院校,排水量較大的洗浴場所、游泳館、酒店、大型廠礦、企事業單位,以及醫院、電鍍、印染等向水體排放含病菌、腐蝕性等污染物的單位,重點考慮建設分散式再生水回用工程。農村地區人口聚集度低,污水比較分散、排水量小,更適合建設分散式再生水回用設施。

      雨(洪)水利用工程

      結合陜西省的雨洪特性及不同類型雨(洪)水利用工程的使用條件和優缺點,陜南地區降水豐沛,植被良好,水庫淤積程度較輕,可實施水庫擴容和雨洪調蓄水庫工程。關中地區秦嶺北麓雨洪資源相對豐沛,各峪口建庫條件較好,可建設雨洪調蓄工程;秦嶺北麓山前洪積扇地區、石川河流域等具有高透水性、高孔隙率含水層和不透水黏土層的地區,可建設地下水庫工程;關中地區還可結合渭河生態區建設、黃河小北干流治理等工程,新建或利用蓄滯洪工程。陜北地區雨洪含沙量較大,可結合淤地壩工程加強雨(洪)水利用。

      在水利工程難以覆蓋的偏遠鄉村,應建設雨窖工程以緩解生活生產用水矛盾。對于收集雨(洪)水面積較大且具有一定用地空間的地區,可建設雨(洪)水收集池、澇池、坑塘、陂塘等工程;對于用地緊張的地區,可采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等形式,增加雨(洪)水就地入滲利用。

      微咸水利用工程

      根據陜西省微咸水分布、地區資源特性以及不同利用方式使用條件和優缺點,陜北榆林市煤炭、太陽能資源豐富,微咸水淡化利用工程可重點考慮使用蒸餾法。關中渭北地區,如西安、咸陽、渭南等地市,能源成本較高,微咸水利用以人畜飲水為主,規模較小,淡化利用工程重點考慮使用膜分離技術。

      礦井疏干水利用工程

      結合陜西省煤礦分布及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要求,全省各大生產及規劃煤礦均應建設礦井疏干水自用工程,滿足生產用水需求。同時關中地區的礦井疏干水可配套建設調蓄水庫工程,重點考慮向周邊地區提供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用水;陜北地區的礦井疏干水可配套建設調蓄水庫工程,重點考慮向周邊的工業園區、能源化工基地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項目供水。

      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非工程對策

      政策法規方面

      健全法規體系建設。除了對《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陜西省城鄉供水用水條例》等相關法規進行修訂外,還需加快推進陜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陜西省節約用水條例、陜西省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條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規出臺。

      完善規章制度體系。修訂現有規章制度,并編制陜西省水資源利用管理辦法、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管理辦法、陜西省雨水利用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及陜西省非常規水源利用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

      健全標準體系建設。編制再生水回用地方標準,制定山區雨洪利用工程、城市雨洪利用工程、地下雨洪調蓄工程設計規范等地方標準。加快微咸水、礦井疏干水利用工程地方技術規范、技術指南、技術規程和水質標準的編制。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各級政府應組織相關單位加快編制非常規水源利用規劃或再生水、雨(洪)水、微咸水、礦井疏干水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

      體制機制方面

      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省政府分管副省長為組長,水利、住房城鄉建設部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發展改革、財政、審計、統計、科技、教育、工業和信息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文化和旅游、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廣電等部門為成員的非常規水源利用領導小組。同時建立目標責任體系,加強考核問責,完善監督體系。

      加強監測體系建設。依托水利、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的水資源、污水處理、管網等監控平臺,搭建全省統一的非常規水源利用監測信息平臺及覆蓋各行業、各水源類型、各用戶的全天候自動監測網絡。

      完善非常規水源定價機制。加快推進非常規水源價格機制研究,完善非常規水源價格形成機制和水價價格體系,制定非常規水源價格管理指導意見。

      科技創新方面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發揮省內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在水處理、煤礦開采、區域地質、雨洪利用等領域的科技研發和工程實踐優勢,加大對非常規水源利用理論、技術、設備方面的科技攻關力度。

      重視科研戰略管理。在創新活動組織、資源配置和制度供給等方面構建宏觀調控和戰略協同機制;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增加公益性科研力量,健全中介服務機構;完善科技投入結構,強化社會資源有效動員機制;加強相關研發成果轉化。

      資金保障方面

      加大資金投入。繼續加大各級政府在非常規水源利用方面的資金投入,并將相關規劃納入年度國民經濟實施計劃。加大對標桿示范工程的投資傾斜力度,并建立非常規水源利用政府專項基金。同時積極爭取其他部門的補助資金。

      拓寬投融資渠道。積極爭取相關補助和政策性銀行貸款,申請使用政府債券,加大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并加快投融資平臺建設??筛鶕椖刻攸c采取靈活的項目融資模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

      合理使用資金。合理規劃財政稅收資金,優先考慮重點、緊急的關鍵性項目。出臺并落實相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行補助金制度用于支持為非常規水源利用工作作出重大貢獻的用水戶等。

      人才隊伍建設

      靈活引才機制??山柚贤馄富蛞肴肆Ψ召Y源公司服務。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就業,完善人才后勤保障配套政策,并可通過加大基礎生活設施保障力度或增強地方特色吸引人才。

      健全培訓學習制度。利用好省內高校對口專業、企業與各類培訓服務機構,打造專業型人才。與高校進行長期合作,邀請專家學者定期傳授最新專業知識。

      完善人才評定激勵制度。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建立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推進水利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輔以實行以政府部門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獎勵為主體、社會力量獎勵為補充的水利人才獎勵政策。

      宣傳示范引領

      豐富宣傳方式。利用新媒體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線上宣傳,通過公共載體、知識競賽、征文活動等全年不間斷宣傳,提高公眾對非常規水源利用的認識。

      提高公眾參與度。拓寬參與渠道,豐富參與形式,探索建立多元共治共享的格局。暢通民情輿論渠道,政府部門及時公布相關政策,重大事項組織召開聽證會或者發布調查問卷;建立管理監督體制,建立有關非常規水源利用的舉報平臺,開通監督專線。

      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政府機關帶頭開展非常規水源利用示范引領項目和載體建設。各級政府依托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等,積極申報非常規水源利用工作試點項目建設。

      建議

      建議省級政府層面盡快完善法規制度建設,為各地市非常規水源利用工作提供法規依據。水利管理部門應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考核,并加大科技創新支持及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同時建議在以下方面進行進一步研究:再生水、微咸水處理工藝、處理成本、處理設備、采用材料等;雨洪調蓄庫、地下水調蓄庫、海綿城市建設以及雨洪利用設施調度運行方式等;礦井疏干水利用模式等。

      本文引用格式:

      寇嘉瑋,薛亞莉,張高鋒,等.陜西非常規水源利用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水利,2023(13):14-17.


      作者: 寇嘉瑋(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薛 責任編輯:王盛楠
      <strong id="hkcun"></strong>

      1. <rp id="hkcun"></rp>
        <tbody id="hkcun"></tbody>

      2. <rp id="hkcun"></rp>

        <em id="hkcun"></em>
        插鸡网站免费看